民營地方煉廠“抱團”出海,原油壟斷再度破局。
中國(獨立煉廠)石油采購聯盟在濟南宣布正式成立。《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該聯盟是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和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明石化”)倡議,由全國16家已經取得和正在申報原油進口和使用資質的企業組成。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下簡稱“山東經信委”)相關人士介紹,其主要目的是建立集中采購進口原油平臺,實現集中采購、一致談判、統一價格、集中結算、集中貸款、按各自配額分量使用。
采購成本占石油加工成本的90%以上,統一采購有利于議價能力的提升,降低采購成本,減少國家外匯支出,于國于企都有利。此舉意味著中國民營地煉從銷售到原料采購,已實現“市場化”特有的自由式發展,對于國內原油市場而言,原有石油央企把持原油進口的壟斷格局進一步被打破。
對該聯盟的成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曹湘洪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地煉聯合采購模式很好,但是要避免與國內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的互相抬價競爭。
地煉結盟
山東經信委提供的資料顯示,該聯盟第一批成員企業包括東明石化、匯豐石化、天弘石化等16家地煉企業,其中已取得原油進口和使用資質的企業5家,占國內已取得資質的獨立煉廠企業總量的62.5%,已申報并正在接受檢查的企業9家,占比達同類企業總量的90%。
“中國石油采購聯盟也是地煉企業應對市場變化,抱團進軍國際油市的舉措。”秦文平介紹,進口原油使用權和進口權的放開,為中國獨立煉廠(地煉企業)帶來新機遇,也面臨諸多不利及挑戰。
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3家符合規定的地方煉廠申請使用進口原油,其中,10家山東地煉已經獲準使用進口原油,核準數量3823萬噸/年,原油加工比例有望在短期內達到80%的比例。
山東經信委前述人士描述,進入國際原油貿易市場,與國際大型石油生產商、貿易商競爭,該聯盟企業抱團集中采購,可避免多家地煉企業無序競價采購進口原油,減少業內不良競爭。該人士坦言,此舉通過集中能力拿大單的模式,增加中國獨立煉廠的議價能力,降低原油價格和結算成本。
該聯盟業務范圍涵蓋國內外原油市場采購、物流、船運、倉儲等領域的信息交流,協助成員集中議價,集中簽署大單和長期采購合約,協助成員融資、結算、鎖定價格、風險管控和集中運輸,反映行業訴求,建立定期溝通會制度,承接政府委托事項,開展國際交流等。
東明石化的個體優勢,是其與英國石油巨頭BP簽訂長期原油供應協議,是第一家獲得原油進口“雙權”的民營企業。而在更早時間,東明石化與卡塔爾的合作中,包括在東明石化菏澤煉油廠方圓300公里范圍內的6個省份建立并運營1000家混油、非油、液化或壓縮天然氣加油站,開拓下游渠道的發展,占據終端發展優勢。
多名業內人士印證,對于全國多數地煉企業而言,以新人身份首次踏入國際市場,缺乏與國際石油公司談判議價的經驗,同時也缺少相關運輸、操作流程方面知識及實踐。秦文平稱,中國(獨立煉廠)石油采購聯盟成立標志著中國民營地煉從銷售到原料采購,已實現“市場化”特有的自由式發展。
原油市場再破局
對國內市場格局來說,原有的原油壟斷格局進一步被打破;而在國際市場上,則是又向前邁出一步,掌握更多話語權。
隨著油氣改革的推進,國家政策紅利不斷下放,給地煉企業未來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地煉企業此前因原油進口使用權等被中石油、中石化壟斷,一度備受原料緊缺困擾,常年處于低開工率狀態。受進口原油使用權、原油進口權的放開及淘汰落后裝置等因素影響,地煉企業如今獲取的原料數量幾乎可以滿足全年的用量。秦文平稱,地煉企業原油加工率可達80%,加上目前國際油價較低,地煉企業加工原料成本大幅下降,用低價爭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利潤可觀,峰值時加工利潤可達500元/噸左右。
初期采購聯盟可能會以東明石化所屬的太平洋商業控股有限公司為平臺,組織有進口原油配額的地煉企業集中采購進口原油。公開數據表明,后者已為東明石化采購1000萬噸原油,信用額度達40億美元。該聯盟輪值主席、東明石化集團董事兼副總裁張留成向記者表示,未來采購進口原油,會協調組織內成員的意見,同時不排除大單采購西非、中東等地區的原油。
據了解,3月下旬,該聯盟成員單位將在菏澤東明進行商討,包括對采購方案、細節等做進一步溝通和落實。進口原油資質已真正對地煉開放,石油央企壟斷進口油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原油進口資質到原油配額的放開,原油進口權的放開乃至破除壟斷是政策所向、大勢所趨,三桶油已完成這個心理轉變。現在地煉統一口徑采購確實可以減少競價采購的混亂局面,三桶油亦是受益者。
地煉企業能力有待提升
然而,“石油采購聯盟”是否真像描述的那樣美好?
“聯盟中部分地煉企業熟稔進口原油操作后,是否脫離聯盟‘單干’是其存在的一個潛在問題。”李彥坦言,聯盟成員之間運作相互獨立,不受制約。在她看來,地煉企業申請的進口原油配額多接近自家一次加工能力的上限,同時,“海外油源和進口經驗欠缺、兩桶油外采合作和汽柴油產能過剩”等問題也困擾著地煉企業。
之前受到國家政策限制,現在放開了,對于地煉來說,資金、技術和員工素質成為最大制約。資金方面,資金規模小,而石油加工產業需要龐大資金支持;技術方面,石油化工技術開發和應用需要多年積累和引進國外技術,研發能力民企有所不足,要爭取技術支持;此外,地煉企業的員工素質也有待提升,特別是在安全生產、企業運營方面,要提升員工培訓力度。
而對于地煉企業及聯盟來說,還有一個現實尷尬:稅費抵扣能否實現。“之前山東地煉發展中,燃料油及稀釋瀝青用量較大,稅費抵扣環節對其利潤發展有利。一旦全部使用原油,按原油征收消費稅,則其成本將大增,利潤空間或大幅萎縮。”
首先打破壟斷已經是市場化的開端,再加上當前國際油價較低的形勢下,供需面開始主導市場,全國范圍內的成品油市場化將成為大趨勢。此舉打破原有的三桶油在國際原油進口方面的壟斷權,對于國內能源結構的市場化調整都有深遠意義。后期不僅是三桶油,民營煉廠的油品質量也在提升,國內油價在高低之間進行博弈,壟斷局面或完全被打破。
早在2015年12月11日,石油、天然氣、鹽業等重點行業改革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在業內人士看來,“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在油氣等重要領域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示范,而民營企業進口原油使用權等加速獲批,并非巧合,中石油等三桶油壟斷地位再次被弱化。